回:《孩子感冒了该吃什么药?说给程序员朋友的话》——勿以生命赌中医!

    在《孩子感冒了该吃什么药?说给程序员朋友的话》里被诛心,不让讨论,而又涉及到人命,没办法只好开新文。该文成为头条,本文也只好发在首页。

一、知识的三种积累方式

    知识有三种积累方式:(1)基因积累:适者生存,进化论式的积累方式;(2)经验积累:产生语言和文字后,基于经验的积累;(3)科学积累:现代科学的累进积累。
    (1)基因积累:适者生存,进化论式的积累方式
    这是一种血淋淋的积累方式:通过遗传来进行传承,通过变异来进行创新,通过优胜劣汰来选择合适者。比如,通过恐龙的灭绝,知道大体型的生物难以在地球上生存很久。这是一种最古老的积累方式,作为个体,只能是被动的参与。总体来说,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积累方法,其缺点就是耗时太长,代价太大。遗传算法就是模拟这样一种机制。
    地球经过几十亿年的发展,积累出大量丰富的基因库,比如,人类,一出生就拥有一双灵巧的手,拥有一个会思考的大脑,拥有各种必不可少的器官,这都是基因积累的成果。
    (2)经验积累:产生语言和文字后,基于经验的积累。
    在产生语言和文字之后,人类个体经验的积累产生了质的飞跃,人们可以用语言和文字分享自己的经验,可以用语言和文字来传承自己的经验,比如,知道什么东西不能吃,吃了会死人,知道身体不舒服了该吃什么。通过语言和文字,人类在几千年来也积累了大量的知识。相比较基因积累只能靠个体和群体的死亡来进行淘汰,语言和文字的积累在效率上就高多了。靠语言和文字来积累知识也有几个缺点:(1)语言文字的表意不清晰,你说的话,我不能完全理解,我说的话,你也不能完全理解;(2)由于出自一个个的个体,语言文字中会出现大量的矛盾。有语言和文字后,人们就可以形成世界观和解释世界的学说,但这类学说大体属于巫术性质。
    (3)科学积累:现代科学的累进积累
    科学是比语言和文字更有效的知识发现和积累手段。科学的特征是可重复、可证伪,以及严格的条件假设。在这种条件下得到的知识是清晰的。
    什么是可证伪呢?“明天会下雨”,这就是句可证伪的断言,因为通过第二天的观察就可以知道这句话是对的还是不对的。“明天或者下雨或者不下雨”,这句话不可证伪,就不是科学的断言。如果碰巧明天下雨了,“明天会下雨”这句话是不是就是科学理论了呢?虽然它得到了正确的结果,但不一定是科学理论。因为它不能重复。而要想可重复,前提还必须是有严格的假设,比如,在什么什么条件下,明天会下雨。有这些假设后,别人就可以来再次验证这种说法的证伪。只有经过验证的、可重复、可证伪的科学假说才是科学知识。正因为严格性,科学知识就准确性上来说,比单靠语言和文字进行的经验积累要准确得多。
    那些兜售“明天或者下雨或者不下雨”的理论的,绝对不是科学。
image回:《孩子感冒了该吃什么药?说给程序员朋友的话》——勿以生命赌中医!
    从基因到经验到科学,三者之间是一个发展的关系。经验比基因的积累速度快,科学比经验的积累速度快。

二、对科学的一些误解

    (1)科学是万能的。
    科学绝不是万能的。好像没一个科学说自己是万能的。每一个假说只是在它前提条件下才有效,舍弃这个条件,就没效了。
    (2)科学是不容置疑的。
    从事科学工作的人恐怕都是很小心很谨慎的。科学知识的产生流程是:(a)提出一个假说,大家来挑刺;(b)N人过来挑刺;(c)该假说要么被完善让人继续挑刺,要么完蛋。发表过论文的人应该有体会,自己辛辛苦苦写的,被人挑了一大堆毛病……。
    科学是欢迎挑刺的,这是它的第一动力。不欢迎挑刺的,或者根本无法挑刺的不是科学!明天或者下雨或者不下雨这句话就是根本无法挑刺的。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因为无法挑刺,也不是科学。
    真理是正确的,无法挑刺的。它也不是科学。
    (3)科学比经验更正确。
    科学并不一定比经验更靠近真理。某个牛人,某天苹果砸头上了,说出一句疯话,这句话直觉是正确的,可就是暂时无法在科学体系内证明或证伪它。比如,NP问题。
    科学和经验的区别并不在于哪一个更正确,而在于对知识的积累和传承方式的不同。经验难以辨别,因此容易骗子众多,难以传承,因此容易江河日下。而科学,比经验要好点,好积累,好传承。虽只数百年,但人类已经积累了海量的科学知识。
    就解释范围来说,基因的范围要比经验的范围大,经验的范围要比科学的范围大,有相当多的领域,我们有充足的经验积累却并没有科学积累,比如,企业管理,社会管理,文学艺术等等。就拿计算机视觉来说,科学水平仍然远低于经验水平,一个计算机的视觉认知水平,要远低于一个婴儿。
    科学和经验并没有绝对的高低可分。

三、中医究竟是什么?


    有了上面的基础,中医究竟是什么一目了然:中医是中国古代数千年医疗经验和医药经验的积累。它是经验的集合,但不是科学!
    缺乏统计意义上的案例证明,中医对具体疾病的疗效,但不乏个例。这就是经验积累的明显特征——优秀的将军容易打胜仗,不优秀的将军容易打败仗,真正的百战百胜很少,缺乏确定性。
    假设有病了,我们看看三种知识积累下的治疗方式。
    (1)靠基因积累怎么治疗呢?
    你去死吧!死不了?基因好,免疫力强。死了?基因差,免疫力差。生存下来的就是好的!
    (2)靠经验积累怎么治疗呢?
    眼睛一闭,手一摸,再一掐,天地阴阳五行一算,头脑中再出现几句先贤的话语,然后开出独门偏方,吃下去了灵了是我的功劳,不灵的话,摇摇头,长叹一口气。
    (3)靠科学积累怎么治疗呢?
    化验B超CT核磁……,采集你身体的各种信息来进行判断治疗,然后进行详细治疗。
    靠进化来消灭疾病或被疾病消灭这里就不讨论了。这里就看第(2)和第(3),靠经验积累,治疗的好坏严重依赖医师的水平,必须一个很好的医师才能治好病,从而给人的感觉是庸医众多,而靠科学积累,由于信息众多,即使不是很好的医师,也可以治好病。就传承来说,经验的传承远比科学知识的传承难,这个无需多说。
    中医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,什么阴阳五行,但这一套是巫术式的体系,是应该被抛弃的。中医真正有价值的就是这几千年来的经验,主要的风险是这些经验真伪难辨且难以传承。
    下面仔细分析下中医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经验。经验主义的最大的特点是基于成功案例积累所总结出来的知识,它是一种“成功学”。某人用某配方成功的(或碰巧的)医疗好了某人的病,于是记下来方子,叫偏方。什么是偏方呢?偏就是不正。它是一种难以推广的“成功学”,偏方成不了正方。
    基于成功经验总结出来的知识是不可靠的,比靠证伪和失败经验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的可靠性要差很多,一个字——赌!。现在看古代中医书籍,会出现很多令人捧腹的话。而在传承上,古人的经验哪些是正确的,哪些不是正确的,得靠自己去领悟去体会。
    这就坏了,领悟和体会是因人而异的,结果就是良莠不齐。
    一种不可靠的经验,又经过良莠不齐的人来发扬,你觉得这种医学可靠吗?你会用自己的生命去打赌吗?
    接下来是关于中医泰斗邓铁涛的传奇性的故事。网上查得:邓铁涛,广东开平人,1916年出生于名医世家。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,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国家卫生部药物审评委员会首届委员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抗非典专家组组长,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,国家名老中医,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会终身理事,国家973计划(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)中医基础研究项目专家组组长兼首席科学家,国家中医药界领袖级人物,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研究所所长。
    下面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人爆的料:
    邓铁涛的儿子经常便血,他辨证为肠胃湿热,吃他开的中药半年。未愈,后行肠镜检查,结肠癌伴转移,错过最佳手术时机而亡。其妻素有高血压/高血脂,一日突诉剑突下疼痛。他诊断为胃脘痛,吃中药,直到第二天查心电图。下壁心梗扩散,心衰而亡。
    由此可见,即使是泰斗级人物,其误诊也是很多的。结肠癌早点做手术,治愈率还是挺高的。心脏问题则属于和时间赛跑,早一分钟和晚一分钟,也许就是生死异途。
    另一大经验积累是中药。中药副作用研究的甚少,所以才有中医毒副作用小的谬论,不是毒副作用小,而是毒副作用根本不知道或者不告诉你。
    关木通导致肾衰是1993年比利时人研究发现的,在这之前我国有零星的报道,这些药吃了几千年了。过去人命短,无所谓。自比利时那家伙报道之后,大家查一下期刊网可以发现,关于这方面的报道一下子多起来了,不知有多少人是因为得了一点小病,然后吃中药,在几年或者十几年之后得了肾衰挂了的。到死都不会明白,自己的死是十几年前吃的中药导致的)。
    更可恨的是,最近的中药注射液暴露出来的问题。中药是复杂的混合物,如果单独喝在肚子里还好,会经过消化和吸收的过程进入人体循环,人的肠胃会进行选择性过滤。将它提纯作为注射液注入人的静脉中,没有肠胃消化过滤这一步,中药的复杂性远大于西药,其提纯的难度也远大于西药,质量控制的难度也远大于西药,什么乱七八糟的都进血液里面去了,一进去就很难出来了,会发生很严重的后果。再加上没有严格的审批流程,结果是斑斑血迹……
    中国古代文化一向是只说好的不说坏的,只宣扬有效的地方,对副作用尽量少说。中医和中药把这个传统发扬的很好。你可以不反对中医,不反对中药,但一定要严格警惕中药注射液,不要做小白鼠!
    最TNND可气的是对于小儿和孕妇,大家觉得西药有害,统统用中药,都说中药无毒。很多中药的毒性比西药还强,并且副作用也不清楚,不知会导致多少人短命啊。
    我查阅了1-27期的《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》,将上榜的中药相关信息的标题按上榜顺序列举出来:
1.壮骨关节丸与肝损害 2.清开灵注射液与过敏反应 3.双黄连注射剂与过敏反应 4.龙胆泻肝丸与肾损害 5.葛根素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6.穿琥宁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7.参麦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8.警惕鱼腥草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 9.警惕含马兜铃酸中药的安全性问题 10.莪术油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11.关于加强对龙胆泻肝丸监督管理的通知 12.关于取消关木通药用标准的通知 13.关于加强广防己等6种药材及其制剂监督管理的通知 14.含马兜铃、寻骨风、天仙藤和朱砂莲4种药材的中成药品种名单序号:喘息灵胶囊,肺安片,复方蛇胆川贝散,鸡鸣丸,鸡苏丸,京制咳嗽痰喘丸,七十味松石丸,青果止嗽丸,润肺化痰丸(鸡鸣丸),十三味疏肝胶囊,胃福颗粒,消咳平喘口服液,新碧桃仙片,止嗽化痰胶囊,止嗽化痰颗粒,止嗽化痰丸,止嗽化痰丸,止嗽青果片,和胃降逆胶囊,香藤胶囊,杜仲壮骨胶囊,杜仲壮骨丸,风湿宁药酒,复方风湿药酒,复方拳参片,祛风除湿药酒,三蛇药酒,伤湿镇痛膏,少林正骨精(酊剂),神农药酒。益肾蠲痹丸,金朱止泻片,朱砂莲胶囊,保胃胶囊,复方胃痛胶囊,九龙解毒胶囊 15.莲必治注射液与急性肾功能损害 16.警惕克银丸引起的肝损害和剥脱性皮炎 17.关于修订葛根素注射剂说明书的通知 18.警惕白蚀丸引起的肝损害 19.警惕葛根素注射剂引起急性血管内溶血 20.关于加强葛根素注射剂管理的通知 21.警惕壮骨关节丸引起的肝损害 22.警惕清开灵注射剂严重不良反应 23.警惕双黄连注射剂的严重不良反应 24.关注穿琥宁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 25.关注炎琥宁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 26.关注骨肽和复方骨肽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 27.警惕鼻炎宁制剂引起的严重过敏反应
   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在卫生部网站上可查。看看这么多期通报,你还会认为中药毒副作用小吗?
    别说是副作用研究的少,就是正作用也研究的少!很少有人能说清楚用这个要为什么能治好这个病!
    至于中医说自己是多么的历史悠久,博大精深,做了多大贡献啥的。问题是,拿不出细节性的证据啊。都是些又大又空的话。威胁人类健康的种种重要疾病,哪个是中医搞定的,哪个又是中医能搞得定的?要动手术的搞不定,要上抗生素的搞不定,也就在病毒性疾病上能够扯扯阴阳五行。病毒那么小的东东,你和它说天地阴阳八卦经脉,它听得懂不?可病毒性疾病很多都是自限性疾病,用不用药治疗不治疗都会好,还有些是用药不用药治疗不治疗都不会好。
    大猩猩的平均寿命是25-30岁。在现代医学出现之前,人类的平均寿命也是30岁上下,能说明古代医学对人类寿命有明显的提高吗?在现代医学出现之后,人的寿命才突飞猛进,生命的质量才一下子有了质的飞跃。
    一旦到摆事实讲道理阶段,中医支持者大多就顾左右而言它了,或者开始诛心了。

四、结论

    (1)当中医在回顾老祖先,阐释老祖先的典籍时,现代医学在攻克一个又一个的医学疾病;
    (2)需要大量的科普工作来说明中药的副作用;
    (3)中医的一大隐患是因误诊而延误病情;
    (4)中医现代化工作应该局限在研究领域,谨慎的应用于临床;当你或者你的小孩在注射中医注射液时,你可知道你或者你的小孩正像笼子里的小白鼠一样,在进行一场生命的赌博?
    (5)中医治疗,就是一个字——赌!
    (6)勿以生命赌中医。当然,重病可以一赌,大不了一死。
Tags: 

延伸阅读

最新评论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