粉丝买卖,人民日报:微博时代 有多少“粉丝”可以买卖?

粉丝买卖,人民日报:微博时代 有多少“粉丝”可以买卖?
插画:李瑞宁
微博时代,部分用户密切关注着自己和他人“粉丝”数量的消长,并以此评判微博价值。于是,短时间内提升人气,成了部分博主的追求,随之而起的“粉丝”交易催人思考——
微博“粉丝”
当微博用户对其他用户进行“加关注”操作时,就成为了对方的“粉丝”,可以在自己的页面上第一时间看到所关注的人最新发布的微博。每个用户都可以主动对别人“加关注”,也可以被别人“关注”。每位用户拥有“粉丝”的数量,在主页上可以显示。虽然借用了现实生活中“粉丝”之称,但微博上的“粉丝”更多元、更灵活。
过去一年间,中国互联网应用的最大热门非微博莫属。通过手机、电脑随时上传信息、接受“粉丝”们的评论和转载,已经成为许多人的生活习惯。对于博主来说,拥有更多“粉丝”,就拥有更多关注,同时也增加了随时记录、分享生活的兴趣。
因此,“粉丝”也成为网友津津乐道的话题。不少微博主们热衷于比较相互的“粉丝”数量,甚至催生了所谓“粉丝交易”。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?谁在进行“粉丝”交易?有多少人真正在乎“粉丝”数量?“粉丝文化”的背后反映了怎样的心理?
“关注”催生交易
“‘粉丝’0.1元一个,转发0.1元一条,评价50元20条。”提供“微博刷粉”服务的雄鹰工作室这样介绍自己的业务。
“我们的账号有头像、有昵称、有关注,和真实账号无异。”雄鹰工作室一再保证。其所出售的就是“马甲”,它们正推动着“人气买卖”升级换代。
“在‘微博争夺大战’中,哪一家微博的‘粉丝’数量多,哪一家对用户就更有吸引力。‘粉丝’数量上不去,会给网站的市场推广带来很大压力。”某门户网站微博运营部门知情人士直言,“粉丝”的数量和网站的发展壮大已经息息相关。
那么,究竟是怎样的心理催热了“粉丝”交易呢?
“在现代社会中,人们很关注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。我们不断在他人或自己想象的观众面前表演自我,留恋自我的形象。”业界人士张嫱提出,乐于拥有“粉丝”和人们的“自恋”心理有关。
“自恋的想象是整体社会的特质,而非特定人格形态。手机自拍、博客、微博,媒介新宠不断蹿红,微博的迅速蔓延使得我们全面进入了微传播时代。”张嫱说,“我们喜欢在媒介中看见自己。我们观看自己,也想象他人如何看我们”。
正是这种心理,促使人们关注自己“粉丝”的消长,也关注他人“粉丝”的增减,并以此评判微博的价值。于是,短时间内提升人气,也就成了一些博主的追求。
在某门户网站,打开姚晨微博,“粉丝”总数已超过800万,最新一篇微博被转载5600余次,拥有评论3000余条。
希望壮大自己“粉丝”军团的,不只是名人。IT名人李开复《微博改变一切》一书,详细介绍了吸引‘粉丝’的分步战略:“0—100:交换关注”,“100—1000:请人转发和推介”。互联网上,利用操作技巧增加“粉丝”的“高招”更是数不胜数。2010年12月上线的“粉丝汇”,由于提供了宽广的“互粉”市场,迅速跻身网站前十大热门应用。
Tags: 

延伸阅读

最新评论

发表评论